close
  「他們思考貧富由誰決定?A、社會資源分配不均,B、靠雙手,C、命中注定。」

  早上起床(連假嘛,也不一定是早晨,總之在正午之前終歸屬為早上),一如往常開了電腦(或平板、或智慧手機)搭著早餐閱讀網路文章,大概就是所謂現代人愛說的小確幸,總之是一個ordinary holiday,呃我是說,我的。

  看到一篇題為〈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香港故事 窮人或是命中注定〉(註1)的文章,文章雖是2011年撰寫,但對比今日竟是更為貼合、更為剴切,毫無過時之虞。內容介紹香港一個名為《窮富翁大作戰》的節目,每集將請一位或是二世祖(註2)、或是哈佛學子、或是商界翹楚等名流上士,做一個五天的窮人,體驗社會最底層的生活,「體驗『窮』字怎麼寫。」(註3)

  節目目前做了兩季(2009年與2011年),不知何因沒再繼續拍攝,倒覺得是個能長遠運作並持續提供警醒的好節目,就低俗地猜想是收視率不佳罷。

  午餐過後找出節目影片,整個下午一股作氣幾乎將之看完了。

  所以蝸居的生活是怎麼的一個樣子呢?只夠一個人弓著身子躺的籠屋,底間豢養著吸血木虱的板間房,家徒四壁不是最難受的,最難以忍受是那長滿牆癌的四壁緊捱著你的身,一翻就碰頂,好像告訴你在這個社會你的尊嚴就只值這樣大,而這是辛勞工作後每天要回的家。這樣非人能居的「房子」,租金最低要兩千五、三千元台幣,大點的六、七千塊,還在節節攀升中。

  好吧,掙錢吧,總是要維持最基本的生理需求。一份工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六點,整整十二個小時,耗勞、重複、低自尊,放飯時間街上全是吃不起的價格,轉呀轉終於尋到僅能果腹遑論營養均衡的超商便當,體力全耗盡地終於捱過了一天,但一份工挣的錢還不足以過活,馬不停蹄趕往下一份兼工,於是一個晚上只睡五小時是常態,沒有假日,沒有徹底的休憩。哀的是這樣超越辛苦的工資扣除房租、食物與交通,也僅僅只能打平甚至入不敷出。

  體驗者富人們有個共同結論:窮人們窮得不只是錢,連時間都貧脊廉價。窮人們將時間全奉獻給長工時低工資的工作,生活的重心是為著下一餐打拚,像個永無止盡空轉的齒輪,這樣的生活看不見終點,他們光是勞累都不夠休息了,更別提有多餘的時間可用來充實自我,去計畫明日、明年、計畫人生的未來;他們光是生活都不夠縮衣節食了,更別提有剩餘的存款可投資金錢和實力。

  期待有一天因為努力而能夠鹹魚翻身?沒有,他們的生活沒有多的,他們沒有積沙成塔的機會,這是個惡性循環,是沒有終點的黑暗長廊,是逃不出的胡同。

   人人相信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是公平的決策,努力的人越活越高,不夠賣命的人便自然淘去,「因為你不上進不努力,所以這是你值的價」大概常人對於低工資的族群一派這樣理解,但我們該想想,即使最沒能力的人,生存的最低底線就是求溫飽,現在的社會卻是讓一個人吃飽住暖的最低權利亦生殺予奪,一份薪水,卻不足以生存。他們作一份長過八小時工時的工作,一份不夠做兩份,他們為著生活下去咬牙握拳,含辛茹苦,難道這還不夠努力?難道非得把努力押在書中才是值得尊敬的努力?

  他們做著我們不想做的清潔、洗碗等厭惡性工作,窩居於籠屋小房中,每個人像小小的螺絲支撐著這社會,但我們連自尊都不給,視貧民窟為社會的毒瘤、治安的作俑者,這不是公平,是良心的泯滅。

  所以目前擔任香港新北黨副主席的田北辰在影片中說:「這社會給不讀書的人最嚴厲的懲罰。」另一位富人說:「不是有沒有自尊的問題,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自尊,他們沒有議價的空間。」

  四、五十年代的生活人人同等貧窮,起跑點差不遠,只要努力,個個都有安居樂業、豐衣足食的機會;半個世紀過去,經濟改善,貧富差距卻越量越遠,朝著政商界、律師、醫生等職位發展才有改善生活的機會,其餘百業卻如同社會的棄子,只能在日復一日的消長中看見絕望。你可以感受到貧窮變成一種世襲制,有錢人的資源富足,提供小孩優良的環境,學習語言、提供人脈、接觸平凡人難以觸及的絕活,於是一路在學業上過關斬將、奪得高位;而底層人們只能與金錢和時間奮戰,栽培不足削降升學競爭力,或者必須停止升學以貼補家用,翻身的冀望也於此佇足,又是個翻不出的窟窿。

  這是確切的事實,台灣平均學生家境最富裕的大專院校前幾名都是國立頂尖大學。(註4)

  我們無法想像底層的生活是如何据困,放飯時就連街上的便當普遍都吃不起,替代性的工作隨時擔心受解雇,一杯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飲料或咖啡,可能等於他們的一餐或一天。我們無疑喜愛對生命樂觀的人,在好環境樂觀很容易,但在壞環境裡被低靡與不幸圍繞著,他們也許連什麼是快樂都沒見過。對生活不滿足的人請去看看影片吧,《窮富翁大作戰》讓我們瞭解社會的另一面(註5),慚愧自己的貪慾,另一方面,社會的自由市場和政策存在著巨大的不公平不正義,是否是時候該好好地正視。

  「最終,富翁們的答案很悲觀,一致是C。」

  我們好想改變什麼,星巴克的待用咖啡?麥當勞的待用早餐?窮到底時只專注於最基礎的生理需求,甚至連透過網路媒體得知這些消息的管道都沒有,奢侈品的待用也許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善良的虛榮,得有更實際、決定性的作為。我想,我們不要仇富,我們甚至要愛富、讓自己成富,然後利用富人的影響力,一點一滴改變這失去平衡的社會。〈當然,你也可以從現在做起。〉

 
 

備註: 1. 文章連結 2. 二世祖是粵語用詞,指仗著家產而通命吃喝玩樂的富二代 3. 此句摘自文章,我覺得是整篇文最有力道的一句話 4. 台大清大 窮學生比例少(蘋果新聞) 5. 其實市面上有許多記者或作家寫出我們想像不到的社會,我們於是能藉由文章和影片來瞭解、關心其他人,而不只活在自己狹隘的舒適圈,這才 是活在這世上最該學習的愛。

有興趣可衍伸閱讀:歹活臺灣籠居女記者臥底英妓院我在底層的生活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hilophob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